在美國,多達60%以上的醫院在參與Medicare(美國國家醫保)支付體系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經營虧損。這種現象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長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背后反映的是美國多支付方體系下醫療服務價格扭曲、支付標準低于成本、以及醫??刭M機制逐步強化后的運營挑戰。
本篇文章將從美國醫保支付體系概況、醫院面臨的虧損現狀與原因入手,深入探討美國醫療機構的應對策略,事實上,我國國家醫?;鹬Ц锻瑯硬荒軌蚋采w醫療成本,作為決策機構,必須有清晰的認知,不能夠以官僚主義視角看問題,在國際環境發生巨變的今天,我們必須站在醫療機構的角度,以解決問題的視角,幫助醫療機構實現轉型。
一、美國國家醫保支付體系概述
1.1 、Medicare的基本結構
Medicare 是聯邦政府為65歲及以上老人、部分殘疾人以及末期腎病患者提供的醫保項目。其主要包括:
Part?。粒鹤≡罕kU(Hospital?。桑睿螅酰颍幔睿悖澹w住院、康復、臨終關懷等;
Part?。拢横t療保險(Medical?。桑睿螅酰颍幔睿悖澹?,涵蓋門診、化驗、醫生服務等;
Part?。茫ǎ停澹洌椋悖幔颍濉。粒洌觯幔睿簦幔纾澹簩ⅲ校幔颍簟。梁停潞喜⒉⒔挥缮虡I保險機構管理;
Part?。模核幤繁kU。
其中,Part A和B的支付標準均由聯邦政府設定,通常明顯低于市場價格。Part?。谩∮伤綘I保險公司運營,但其資金仍來自國家醫?;?。
1.2、支付方式演變
過去美國采用"按服務付費"(FFS,Fee-for-Service),即"多做多得",導致過度醫療嚴重。為遏制醫療費用增長,Medicare自2000年以來逐步推行:
DRG(Diagnosis-Related?。牵颍铮酰穑螅┐虬Ц叮?/p>
Bundled?。校幔恚澹睿簦ò床》N路徑打包);
ACO(Accountable?。茫幔颍濉。希颍纾幔睿椋幔簦椋铮睿?/p>
Value-Based?。校幔恚澹睿簦ɑ趦r值的支付);
MIPS(績效支付機制)。
這些支付方式本質上是控費機制,迫使醫院更注重成本控制與醫療質量。
二、醫院為何在Medicare體系下普遍虧損?
2.1、支付價格低于成本
根據美國醫療財務協會(MedPAC)數據,Medicare的平均支付水平僅為醫院提供服務成本的84%左右,意味著每服務一位患者,醫院實際是虧損的。這種低于成本的支付并未隨著通脹、技術成本提高而同步增長,形成"結構性虧損"。
2.2、成本上升壓力大
醫療人力成本(尤其護士)不斷上漲;
高端設備與信息化系統投入持續加大;
醫療責任保險、合規要求成本上升;
疫情期間帶來的運營不確定性。
2.3、商保與醫保價格差異巨大
美國商業健康保險的支付標準通常為Medicare的2~3倍,甚至更高。這種巨大的價格差導致醫院普遍采取"選擇性接診"策略,而Medicare患者成為"不經濟"的服務對象。
三、美國醫療機構的應對策略
面對持續虧損的現實,美國醫療機構并未坐以待斃,而是通過一整套成熟的應對機制,維持運營的平衡與生存空間。主要策略如下:
3.1、依靠商業保險"交叉補貼"
這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策略。醫院通過服務商業健康保險用戶(如雇主團體險、個人高端險等),獲取較高支付收入,用以彌補國家醫保支付下的虧損。
因此,醫院在營銷、渠道、醫生配置上,往往優先服務商業保險患者。例如:
提供VIP通道、自選醫生、更多附加服務;
向大企業、富裕社區開展體檢、健康管理合作;
在高收入區域設立衛星門診。
3.2、發展高盈利服務線
醫院會主動強化那些具有高利潤率的專科,如:
骨科(人工關節置換);
心臟病學(支架、搭橋手術);
腫瘤治療(化療、質子治療);
生育與輔助生殖(IVF);
康復醫學、疼痛管理等。
這些服務項目即便通過國家醫保支付,也有一定盈利空間,更重要的是吸引高端商保用戶。
3.3、加入Medicare?。粒洌觯幔睿簦幔纾澹ǎ校幔颍簟。茫┯媱?/p>
醫院可與保險公司合作運營MA(Medicare?。粒洌觯幔睿簦幔纾澹┯媱?,這類計劃受聯邦政府監管,但具有更大的彈性。通過服務包設計、網絡限制、病人管理,醫院能更好控制成本、獲取分享節約收益。
部分大型醫療集團甚至自建保險計劃,構建"支付+服務"一體化平臺,如凱撒醫療(Kaiser?。校澹颍恚幔睿澹睿簦澹┠J?。
3.4、參與醫保支付改革項目
通過參與聯邦支付創新項目,如:
ACO(責任醫療組織):按人頭費用結算,若服務成本低于政府預算,可分紅;
BPCI(按病種路徑打包支付):鼓勵標準化路徑、控制不必要支出;
Value-based Payment:服務質量越高、患者滿意度越高,獲得更多支付。
這些方式激勵醫院提升質量、降低浪費,間接改善財政狀況。
3.5、精細化成本控制與績效激勵
在內部運營層面,醫院通過以下措施改善財務表現:
實施DRG成本核算系統;
降低耗材浪費,優化藥品采購;
引入AI與數據分析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醫生績效與成本/質量掛鉤。
尤其在大集團、學術醫療中心,成本管理成為運營核心能力。
3.6、拓展非醫療盈利模式
不少醫院將服務延伸至醫療周邊,如:
健康保險代理與經紀服務;
醫療旅游與跨境康復;
遠程醫療、數字健康管理APP;
醫護教育與培訓(對國際醫生開放);
企業健康服務(如職業病篩查、員工管理計劃)。
這些方式雖然占比不高,但利潤率較高,形成"第二增長曲線"。
四、美國醫療機構代表性案例分析
案例1:梅奧診所(Mayo?。茫欤椋睿椋悖?/p>
雖然作為大型非營利醫院,梅奧依然高度依賴商業保險。其運營策略包括:
優化服務結構:專注高復雜度疾病;
構建會員制健康管理服務;
與大型企業如Google Health合作開發遠程服務。
其部分分支機構通過Medicare?。粒洌觯幔睿簦幔纾逵媱澪{老人群體,減少直接虧損。
案例2:凱撒醫療(Kaiser Permanente)
典型的"醫療+支付"整合型機構,既做保險公司又做服務提供者:
所有醫保患者只在其自有醫院就診;
通過統一電子病歷、臨床路徑管理大幅降低浪費;
患者黏性高、滿意度高,支付方收益穩定。
Kaiser在Medicare領域表現穩健,成為控制醫保虧損的樣板。
五、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
當前,我國國家醫保基金支付水平已逐步暴露出"低于醫療服務真實成本"的現實困境。無論是基礎醫療服務,還是高質量??圃\療,醫保支付標準普遍存在價格偏低、成本核算機制滯后等問題,導致醫療機構尤其是公立醫院在現有支付結構下難以維持良性運營。
然而,一些政策制定與管理層面仍存在"以支付控制成本、以壓縮費用體現績效"的官僚主義思維,忽視了醫療資源、人員成本、技術升級等內在結構性上漲的現實壓力。這種脫離一線實踐的"政策理想主義",若長期主導醫保體系,將削弱醫療機構的積極性與服務能力,甚至危及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在當前國際環境巨變、人口老齡化加劇、公共財政承壓的背景下,必須清醒認識到醫保支付不足的問題本質,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醫院成本過高"或"醫生行為不規范"。相反,決策者必須主動轉向問題導向、系統思維,站在醫療機構的角度,建立動態成本監測機制、優化支付結構、推動支付方式改革,同時引導商業健康保險與多層次支付體系協同發展。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幫助醫療機構實現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在控制費用的同時提升服務質量,確保全民醫保體系的公平性、可持續性與醫療行業的內生動力。醫療機構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健康價值的創造者,必須獲得應有的制度性支持與合理回報。
5.1、鼓勵商業保險發展,形成多元支付結構
單一醫保支付體系容易導致"政府缺錢、醫院虧錢、患者看病難"。引導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醫療保險落地,參與住院及門診支付,推動商業健康險與醫院深度合作,將是破解醫保支付困境、建立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的關鍵
5.2、推動科學管理與精細化經營機制
醫院應主動開發盈利能力強的服務線,以高收益補低收益,保障整體運營。推進成本核算、績效改革與價值導向服務體系。
5.3、參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轉向"以質取勝"
中國DRG/DIP改革正在全國推行,醫院需轉變思維,從"做多少"轉向"做得好",強化標準路徑、控費能力與患者管理,才能在醫??傤~控制下獲得盈余。
5.4、探索"醫療服務+健康管理+保險"一體化平臺
借鑒Kaiser模式,中國大型醫療集團可與保險公司、健康科技公司合作,構建閉環的支付+服務+健康平臺,實現醫保可持續、醫院可盈利、患者得實惠的三贏格局。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