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交媒體的"變美營銷"鋪天蓋地,"網紅同款""美麗速成"的承諾更是讓人心動不已。然而,現實卻往往給人沉重一擊:一些人忽視自身實際,陷入盲目跟風的"變美"陷阱;還有一些人因貪圖低價項目,差點毀容......最近,中國首部醫美行業題材劇集《以美之名》正在熱播,劇中通過多個引人關注的醫美案例揭示了醫美行業的內情,并為求美者提供了"科學變美"的通關秘籍。
醫美消費常見的三大誤區
誤區1:流行即適合
劇中,格睦醫院的走廊里擠滿了年輕女孩,她們舉著網紅照片,要求做同款醫美手術。幸運的是,醫生耐心地科普了手術風險,最終理性地勸退盲目跟風的求美者。現實中,"明星同款"項目的營銷話術同樣誘人,甚至讓無數人陷入沖動消費的陷阱。然而,美并非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盲目復制只會讓獨特的面孔變得"千篇一律",成為"工業復刻"。
芙艾醫療劉慶陽院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求美者正從盲目復制明星臉轉向個性化審美,美商覺醒使選擇變得更加理性"。因此,真正的美應該是適合自己的,而非盲目跟風。個性化的審美才是打破模板化審美的終極進化。
上海華美醫療美容醫院微整科技術趙偉院長也提醒,求美者不應因焦慮而倉促決定醫美項目,應優先解決核心求美需求。只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醫美項目,才能真正滿足實際需求。
誤區2:低價即高性價比
"低價即高性價比"是一些非正規醫美常用的營銷噱頭。劇中,一位即將結婚的新娘童佳琪,為了節省費用,選擇了低價非正規產品,導致婚禮當天面部浮腫中毒,婚禮現場變成了急診室。
低價背后常常隱藏著走私藥劑、無證醫生和過期設備的風險。醫美本質上是一項醫療行為,其成本包括資質審核、技術培訓和術后維保,絕非"白菜價"可以涵蓋。因此,在選擇醫美機構時,務必堅持選擇正規醫院、正規醫生和正規產品這三大原則。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先生建議,求美者應通過行業協會平臺核實機構資質、醫生證書、設備認證及病歷完整性,并提高維權意識。
誤區3:速成即有效
"七天蛻變"、"即做即美"等速成承諾聽起來確實誘人,就像劇中周靜雯醫生為了博取熱度壓縮手術時間,忽視了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讓"速成"手術暗藏危險。現實中,這種跳忽視安全流程的速成手術可能更加危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影視劇中的"主角光環"。
醫學規律無法被商業節奏取代,無論是醫美的手術還是非手術項目,身體的修復與適應都需要時間,而非急于求成。對此,雙孖醫療創始人王培蕾院長曾提到,高德美個性化面部美學診療評估體系AARTTM,包括美學評估(Assessment)、解剖分析(Anatomy)、產品組合(Range)和方案設計(Treatment),幫助醫生為求美者提供整體面部美學評估,并定制個性化診療方案。科學定制的美學治療方式,是值得借鑒的。
此外,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先生特別提醒,遇到"見不到醫生",或者診療流程隨便的機構時一定要小心。醫美是一個長期的決策,任何治療都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溝通不到位就匆忙進行治療,可能會對心理承受力造成隱形透支。
醫美的醫學本質:科學與美學的理性選擇
醫美本質是醫學與美學的結合,但這并非簡單的"1+1",而是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劇中喬楊醫生的堅持值得借鑒:面對換臉手術的極限挑戰,她以毫米級的精準操作,滿足患者對"正常美"的期待;面對盲目跟風求美的年輕女孩,她始終通過醫學數據提醒患者做出理性判斷。因此,醫學規律始終是美學表達的底層原則,任何脫離安全邊界的"美學幻象"終將被時間驗證為脆弱的美學泡沫。
那么,現實中求美者如何才能獲得安全、科學的醫美體驗呢?
醫美并非是醫生單方面的技術操作,而是醫患雙方共同參與的"美學共創"過程。劇中,喬楊醫生與患者反復溝通手術細節,周靜雯醫生在術前坦誠告知患者手術使用的實驗性儀器的風險,這些細節都表明,醫患之間的充分溝通是醫美成功的關鍵。現實中,求美者可以借鑒這種溝通方式,在面診時清晰表達訴求,主動提問,并量化風險評估,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術后心理落差。
醫美本質上是醫療行為,所以必須建立在嚴謹的個性化診療方案之上。比如,個性化面部美學診療評估體系AARTTM,通過美學評估、解剖分析、產品組合和方案設計等步驟,助力機構和醫美從業者為每一位求美者制定"一人一策"的面部美學診療方案。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