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核酸擴增檢測分析儀(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System,NAAT)是一種通過體外擴增特定核酸序列(DNA/RNA),結合實時熒光檢測或終點分析技術,實現對病原體、遺傳標志物超靈敏檢測的分子診斷設備。廣泛應用于感染性疾病診斷、遺傳病篩查、腫瘤基因檢測、法醫鑒定等領域。
核心工作原理
1. 核酸擴增技術
技術類型 | 原理 | 特點 |
---|---|---|
PCR | 熱循環(變性-退火-延伸)擴增目標DNA | 金標準,需溫度驟變設備 |
實時熒光定量PCR (qPCR) | PCR過程中嵌入熒光染料/探針,實時監測擴增曲線 | 定量分析,閉管防污染 |
等溫擴增 | 恒溫條件下擴增(如LAMP、RPA、NASBA) | 快速(<30 min),設備簡易 |
數字PCR (dPCR) | 將樣本分割為微反應單元,終點法絕對定量 | 超高靈敏度,無需標準曲線 |
2. 檢測原理
熒光信號采集:
染料法(SYBR Green):嵌入雙鏈DNA發出熒光,成本低但特異性差。
探針法(TaqMan, Molecular Beacon):序列特異性探針水解或構象變化釋放熒光,特異性高。
信號解析:
閾值循環數(Ct值):qPCR中熒光達到閾值的循環數,與起始模板量成反比。
微滴熒光計數:dPCR通過陽性微滴比例計算絕對拷貝數。
系統構成
模塊 | 功能組件 |
---|---|
溫控系統 | 半導體帕爾貼溫控模塊(qPCR:0.1℃精度,升降溫速率>4℃/s) |
光學檢測系統 | 多通道熒光激發光源(LED/激光) + 濾光片 + CCD/PMT檢測器(支持4-6色熒光) |
微流體控制 | 注射泵/氣壓閥驅動樣本在芯片或微孔板中流動(全自動機型) |
數據分析軟件 | 自動計算Ct值、熔解曲線分析(Tm值)、標準曲線擬合、結果判讀(陽性/陰性/數值) |
人機交互界面 | 觸摸屏控制 + 遠程監控 + LIS系統對接 |
關鍵應用領域
領域 | 檢測目標 |
---|---|
病原體診斷 | 新冠病毒、HIV、HPV、結核分枝桿菌、流感病毒等 |
遺傳病篩查 | 地中海貧血、脊髓性肌萎縮癥(SMA)、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 |
腫瘤精準醫療 | EGFR/ALK/KRAS基因突變、MSI狀態、循環腫瘤DNA(ctDNA) |
血液篩查 | HBV/HCV/HIV核酸血站安全檢測 |
食品安全 | 食源性致病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 |
法醫學 | STR分型、親子鑒定 |
技術演進與創新
一體化集成:
樣本進-結果出:整合核酸提取、擴增、檢測于單設備(如GeneXpert、BioFire FilmArray)。
微流控芯片:通過離心式/液滴微流控實現“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
多重檢測能力:
單反應管同時檢測10-30種靶標(呼吸道/腸道病原體多聯檢)。
快速便攜化:
等溫擴增技術(LAMP/RPA) + 手機熒光讀取器,實現床旁檢測(POCT)。
數字量化革命:
微滴式/芯片式dPCR檢測低頻突變(<0.1%)、病毒載量絕對定量。
性能參數對比
指標 | qPCR | 等溫擴增 | dPCR |
---|---|---|---|
檢測速度 | 1-2小時 | 15-45分鐘 | 2-4小時 |
靈敏度 | 10-100拷貝/反應 | 10-100拷貝/反應 | 1拷貝/反應 |
定量能力 | 相對定量(需標準曲線) | 半定量 | 絕對定量 |
抗干擾性 | 中等 | 低(樣本需純化) | 極高 |
設備成本 | 中高(5-20萬) | 低(1-5萬) | 高(20-50萬) |
代表設備與廠商
廠商 | 明星產品 | 技術亮點 |
---|---|---|
羅氏 | Cobas 6800/8800 | 超高通量(96/384孔),8小時處理超千樣本 |
賽沛 | GeneXpert | 一體化卡盒,2小時完成提取-擴增-檢測 |
伯樂 | CFX96 / ddPCR系統 | 高精度溫控,微滴生成技術領先 |
雅培 | m2000 RealTime | 自動化樣本前處理 + 擴增檢測整合 |
華大智造 | MGISP-960 / DLAB | 國產超高通量平臺,支持納米球測序文庫構建 |
操作流程(以qPCR為例)
樣本制備:全血/痰液/組織 → 核酸提取純化
反應體系配制:引物探針 + 酶 + 模板 + 緩沖液
程序設置:
預變性(95℃, 2min)→ 循環擴增(95℃ 15s → 60℃ 1min, 40輪)
實時監測:每輪循環采集熒光信號
結果分析:
擴增曲線:S形曲線判陽性
熔解曲線:單一峰確保特異性
標準曲線:計算病毒載量(copies/mL)
挑戰與局限
污染風險:擴增產物的氣溶膠污染可能導致假陽性(需UNG酶防污染體系)。
抑制劑干擾:血紅蛋白、肝素等降低擴增效率(需內參基因監控)。
引物設計難度:新發病原體(如未知病毒)需快速開發特異性引物。
成本壁壘:試劑耗材價格高,限制基層普及。
未來趨勢
超快速PCR:微流控芯片 + 高頻溫控,實現10分鐘內擴增(如對流PCR)。
無提取直擴:樣本裂解后直接擴增,省去純化步驟(適用于唾液/尿液)。
AI輔助判讀:深度學習優化閾值設定,減少人為誤判。
多組學整合:單設備兼容核酸、蛋白、細胞多維度檢測。
總結
核酸擴增檢測分析儀是分子診斷的“基石技術”,其迭代核心圍繞精準化、自動化、床旁化展開。從疫情中大規模篩查到腫瘤個體化用藥指導,持續推動精準醫療落地。未來隨著微流控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進一步突破時效與成本瓶頸,成為普惠型診斷工具。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