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持續強化肺癌早篩早診能力建設、推動腫瘤規范化診療的背景下,肺結節精準診療領域迎來重要突破。近日,《形狀感知支氣管鏡機器人肺結節診療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共識》由上海市胸科醫院孫加源教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張昊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陳恩國教授牽頭,聯合全國四十余家頂級醫療機構的多學科專家共同撰寫,已發表于國際專業期刊《肺癌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蹋酰睿纭。茫幔睿悖澹颉。遥澹螅澹幔颍悖?,TLCR)。
作為我國首個聚焦形狀感知支氣管鏡機器人肺結節診療領域的專業規范,《共識》系統梳理了形狀感知支氣管鏡機器人在肺結節診療中的適應證、操作流程、并發癥管理等關鍵要素為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安全、規范、高效地應用這一技術提供了權威指引,標志著我國肺結節診療正式邁入規范化、標準化的新階段。
“肺部病灶的精準導航專家”突破肺結節診療瓶頸,提升肺結節診斷安全性與準確性
經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國家癌癥中心基于腫瘤登記及隨訪監測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達106萬,同年因肺癌去世的患者人數高達73萬,占據近三成惡性腫瘤死亡病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75.13/10萬和51.94/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读~刀-腫瘤學》的SUMMIT研究則提示,對肺癌高風險人群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以有效提高人群肺癌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
然而,肺癌在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過程中面臨一些困難,發表在《國際呼吸雜志》的支氣管鏡技術診斷肺外周結節相關研究中顯示,早期的外周肺結節通常位于支氣管深部,一般難以通過常規支氣管鏡取到活檢樣本?;诖?,直觀復星Ion支氣管鏡機器人應這一臨床痛點而誕生,是全球首個應用形狀感知技術的支氣管鏡機器人平臺。
Ion支氣管鏡機器人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三甲醫院引入Ion支氣管鏡機器人,全球Ion支氣管鏡機器人裝機量已超過850臺,手術量超21萬臺。同時,該技術在海外的廣泛應用已改變了國外的肺結節疾病譜系。而《共識》作為我國權威醫生共同制定的專業實踐指南,將指導臨床通過先進形狀感知支氣管鏡機器人來診斷和治療肺結節,讓此項新技術更安全、更規范地惠及中國患者。
直觀復星Ion市場、臨床銷售及臨床應用工程總監上官澤敏表示:“Ion支氣管鏡機器人作為首個應用形狀感知技術的支氣管鏡機器人平臺,具有導管纖細、光纖形狀感知技術、機器人平臺操作便捷的特點,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快捷地將導管驅動到病灶周圍,以微創的活檢方式,提升肺結節的穿刺成功率和診斷準確率。我們將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肺癌早期診斷率提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預后?!?/p>
首個支氣管鏡機器人肺結節治療領域專家共識,標志中國肺結節診療正式邁入規范化、標準化新階段
專家在《共識》中指出,形狀感知支氣管鏡機器人針對篩查發現的肺結節,提供了更為安全、精準的診斷手段,助力肺癌的早期發現,從而提高治愈率。同時,該技術還為肺部疾病的個性化、微創化治療開辟了新路徑,助力精準醫療。
這份凝聚國內專家智慧與實踐經驗的《共識》,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指引,提升肺結節的診斷效率與安全性,將為Ion支氣管鏡機器人在國內更廣泛、更規范的推廣與應用奠定基礎,最終惠及更多本土患者。
直觀復星CEO劉釜均博士表示:“此次《共識》的發布,是產學界共同推動中國肺結節精準診療規范化的新突破,為Ion支氣管鏡機器人的規范化應用奠定權威基礎。在我國肺癌高發率持續上升的背景下,Ion支氣管鏡機器人助力臨床醫生在肺結節尚處于可治愈的早期階段實現精確定位與活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開啟微創肺部精準診療新篇章。未來,直觀復星將繼續深耕肺癌精準診療領域,為醫護人士提供更為安全、精準的診斷工具與解決方案,服務更多本土患者,以實際行動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實現?!?/p>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