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民營醫院的院長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咱們聊個"直接影響門診量"的事兒--最近,成都率先啟動了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試點,但這絕不是"地方政策"!背后是國家深化醫改的"大棋盤",6月起,全國多地已陸續跟進,未來3年,這場"價格重構"將覆蓋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咱這事兒看起來是公立的事兒,但對咱們民營醫院的影響可不小。到底咋調?為啥調?咱們該咋應對?今天就以成都價格調整舉例一條一條說清楚。
第一句:成都這輪調價,核心就倆字:"糾偏"!
先給大家劃重點:這次調整總共涉及296項醫療服務價格,其中275項是調增,21項是調減。
為啥這么調?官方說得明白:體現技術勞務價值,擠掉"設備物耗"的水分。簡單說就是--
調增的275項:大多是"靠醫生手藝吃飯"的項目,比如綜合醫療服務(護理、麻醉)、經血管介入診療(心臟支架這類)、手術治療(復雜手術)、中醫理療(推拿、針灸),還有物理治療(康復訓練)。這些項目以前價格偏低,現在要"補回來"。
調減的21項:主要是"靠設備花錢多"的項目,比如放射檢查(CT、核磁)、部分手術治療(可能依賴高值耗材的),之前價格偏高,現在要"降下來"。
劃重點:這不是"隨便調",是國家深化醫改的一步棋--讓醫生的技術更值錢,讓"機器檢查"別再"坐地起價",最終讓患者看病更合理、更明白。
第二句:對咱們民營醫院,這3個影響必須提前知道!
政策6月30日就施行,范圍是成都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除了省管和部隊醫院)。這對咱們民營醫院的影響,主要在3個方面:
第一,患者可能"分流",但別慌!
公立的手術費、中醫理療費漲了,比如原來5000塊的手術可能漲到6000;但CT、核磁這些檢查費降了,比如原來800塊的CT可能降到600。患者會怎么選?
-怕疼、怕麻煩的患者可能還是會去公立做手術(畢竟技術成熟);
-但做檢查、做理療的患者可能猶豫--"公立檢查便宜了,但排隊久;民營檢查貴點,但不用等。"這時候,咱們的服務效率、就醫體驗就成了關鍵。
第二,別盲目"跟風降價",技術勞務類項目才是咱們的"優勢區"!
有些院長可能會想:"公立手術費漲了,咱們也跟著漲?"別急!咱們民營的優勢從來不是"和公立拼設備、拼價格",而是"拼服務、拼靈活"。
比如,公立的手術費漲了,但患者可能更在意"術后康復"--咱們可以把中醫理療、康復訓練這些調增的項目包裝成"術后快速恢復套餐",用更貼心的服務、更短的等待時間,把患者留下來。
第三,檢查類項目別"硬扛",轉型"服務+技術"更劃算!
公立的CT、核磁降價了,咱們如果還靠"檢查費賺錢",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換個思路:檢查是"流量入口",不是"利潤核心"。比如,患者來做CT,咱們可以同步推個"影像解讀+健康建議"的增值服務;或者和公立形成互補--公立做基礎檢查,咱們做"精準診斷+后續干預",把"檢查流量"變成"服務收入"。
第三句:應對策略就3條,早調整早受益!
說了影響,咱也得給解決方案。總結下來就3句話:
1. 先"摸家底":看看自己醫院的收入結構!
現在就查查賬--手術費、治療費、檢查費各占多少比例?如果檢查費占比高(比如超過30%),得趕緊調整;如果技術勞務類(手術、理療、護理)占比低,得想辦法提升。
2. 再"補短板":把患者"要的"和咱們"能給的"對上!
患者現在最煩啥?排隊久、溝通少、體驗差。咱們可以:
推出"檢查快速通道"(比如私立CT不用等3天,加快出結果的速度);
做"治療+康復"打包服務(比如做完手術,直接在咱們這兒做中醫理療,價格透明、服務貼心);
把"技術勞務"包裝成"高端服務"(比如專家親診手術、一對一康復指導),用"服務溢價"對沖價格壓力。
3. 最后"抓機會":公立調價,咱們"補位"!
公立的手術費漲了,部分患者可能覺得"貴";公立的檢查費降了,部分患者可能覺得"沒必要跑大醫院"。這時候,咱們可以:
針對"怕貴"的患者,推"平價手術套餐"(比如和公立同品質,但服務更靈活);
針對"怕麻煩"的患者,推"一站式檢查+診斷"(不用東奔西跑,在咱們這兒全搞定)。
最后想和各位院長說: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不是"公立的狂歡,民營的危機",而是整個行業"回歸價值"的信號--靠設備、靠檢查賺錢的時代在過去,靠技術、靠服務賺錢的時代在現在。
咱們民營醫院的優勢,從來都是"更懂患者需求""更靈活""更貼心"。6月30日不是"終點",是"新起點"--早調整、早適應,才能在這波改革里抓住機會,把患者留在咱們這兒!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